
发布日期:2025-10-20/文章来源:哈尔滨vi设计公司
导读:vi设计常被误认 “只是做 LOGO”,实则是品牌的整套视觉系统。本文拆解 vi 设计从符号到落地的 4 大核心要素,指出 3 个易踩误区,帮企业避开无效投入,构建统一、有记忆点的品牌视觉。
一、先厘清:vi设计不是 “单一设计”,而是品牌的 “视觉语言体系”
很多企业把 vi设计等同于 “画个 LOGO”,这是典型误区。真正的 vi 设计,是 “视觉识别系统” 的简称,涵盖品牌从核心符号到应用场景的全维度视觉规范,包括 LOGO、色彩体系、字体规范、辅助图形,以及官网、包装、工牌、海报等所有物料的视觉标准。
没有系统的 vi设计,品牌会陷入 “视觉混乱”:比如官网用蓝色、包装用红色、线下海报用黄色,用户无法将这些物料与品牌关联。反之,好的 vi设计能降低用户记忆成本,比如星巴克的绿色、麦当劳的黄色 M 标,用户看到颜色就能立刻联想到品牌 —— 这正是 vi 设计的核心价值。
二、做好vi设计的 4 大核心要素,从 0 到 1 落地有章法
1. 核心视觉符号:LOGO + 辅助图形,打牢识别基础
LOGO 是 vi设计的核心,但不能只靠 LOGO。需要搭配 “辅助图形” 形成组合识别,比如耐克的 “对勾” LOGO,搭配线条、色块等辅助图形,用于海报背景、包装边缘等场景,既丰富视觉,又不脱离品牌辨识度。设计时要注意:LOGO 需简洁易懂,避免复杂元素;辅助图形要与 LOGO 风格统一,不能喧宾夺主。
2. 色彩体系:1 主 2 辅,定好品牌 “视觉基调”
色彩是 vi设计中最易传递情绪的元素,需遵循 “1 主色 + 2-3 种辅助色” 的原则。
主色:代表品牌核心气质,比如科技品牌常用蓝色(传递专业)、儿童品牌常用橙色(传递活力)、高端品牌常用黑色(传递质感)。
辅助色:用于搭配主色,避免视觉单调,比如故宫文创的主色是红色,辅助色用金色、米色,既符合传统文化调性,又显高级。
3. 字体规范:不超过 3 种,保持视觉统一
字体混乱会直接拉低品牌质感。vi设计中需明确 “标题字体” 和 “正文字体”,且整套系统字体不超过 3 种。
标题字体:可选择有设计感的字体,比如高端餐饮用衬线字体(显优雅);
正文字体:优先选易读性强的无衬线字体,比如官网、宣传册正文用微软雅黑、思源黑体,避免用户阅读疲劳。
4. 应用场景落地:覆盖线上线下,确保 “所见即品牌”
vi设计不是 “纸上谈兵”,需落地到实际场景。重点覆盖两类场景:
线上:官网、公众号头图、短视频字幕、APP 界面;
线下:产品包装、员工工牌、门店招牌、展会展位。
比如喜茶的 vi设计,从杯身贴纸到门店装修,再到线上宣传图,所有场景都保持统一的白色 + 粉色基调,用户无论在哪看到,都能快速识别 “这是喜茶”。
三、vi设计 3 大避坑要点,别让钱花在 “无效设计” 上
1. 避坑 1:盲目追热点,忽略品牌调性
看到 “国潮” 热就加龙纹,看到 “极简” 风就删光元素,会导致品牌视觉频繁变动。比如某奶茶店一年换 3 次 vi风格,从国潮换到 ins 风,用户根本记不住品牌形象 ——vi 设计需贴合品牌核心调性,而非跟着热点走。
2. 避坑 2:只重 “好看”,不重 “实用”
有些 vi 设计图纸上很精美,但落地时问题百出:比如 LOGO线条太细,印在名片上模糊不清;色彩饱和度太高,在手机屏幕上看刺眼。设计时需提前考虑应用场景,比如户外招牌要选高饱和度色彩(抗光),小尺寸物料的 LOGO要简化线条(易识别)。
3. 避坑 3:做完就不管,没有维护机制
vi设计落地后,需建立 “视觉监督机制”。比如某企业没明确规范,市场部做海报时随意改颜色,销售部做宣传册时换字体,久而久之 vi 设计形同虚设。建议成立专门小组,定期检查物料是否符合 vi 规范,确保视觉统一。
四、总结:vi设计是品牌的 “长期资产”,越统一越有价值
vi设计不是一次性的 “设计项目”,而是品牌的 “长期视觉资产”。好的 vi 设计,能让品牌在竞争中快速被记住,降低传播成本;反之,混乱的 vi 设计会让品牌失去辨识度,即使产品再好,也难让用户留下印象。
对企业而言,与其在vi设计上 “凑活”,不如花时间做好核心要素、避开误区 —— 毕竟,用户对品牌的第一印象,往往来自于第一眼看到的视觉。
下一篇:暂无内容